内容简介
情绪是怎么一回事?是生而有之,还是后天习得?是简单的身体反应,还是复杂的认知过程?是全人类通用的程序,还是随着人的不同而不同,或是由社会建构、为不同文化独占的产品?本书试图寻找情绪之为情绪的本质。作者以欧美情绪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神经科学等实证科学的*研究为证据,辅以东西方的人文艺术经典如文学、音乐、绘画、电影为旁证,论证情绪既具有身体性的一面,亦有理性的一面,两者在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建立一层又一层的交互关系,从而形成情绪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书中介绍了不少心理学理论和实验,而且以有趣的手法写出,读来绝无枯燥之弊。
编辑推荐
人人都有情绪,不同的情绪在各式各样的情况下对人的行为有或大或小的影响。一言以蔽之,情绪根本就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要了解自己,了解人生,就不得不了解情绪。情绪是个重要的题目,可是,相对于其他重要题目,讨论情绪的书不多,适合一般读者看的更少。中文的,更是少之又少。中文而堪称好书的,可能一本也没有。这个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当然不能在这个序中深究,我只想指出,《情动于中》是一本少有甚至是*的探讨情绪的中文好书。──王伟雄,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哲学系教授读完《情动于中》这本书,好像上了一堂重新认识自己与周遭人的课,我们也会赫然发现,人所展露的不同情绪,除生物性本能外,还藏有理性成分与社会文化功能。一本好的学术著作是针对大家一知半解的问题,点出背后的大道理,从而让人们对该问题有更系统性的认识,《情动于中》正发挥了这样的作用。──高朗,香港恒生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沐恩终于完成了《情动于中》,可喜之余,特别感受到书中对生活的深挚关怀。沐恩是专门研究情绪哲学的,加入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不同的角度来剖析情绪,视野非常广宽平实,书中对各种情感的发掘,帮助读者对情绪的认识,让我们能够抚心自省,对照自己的情感面向。──陶国璋,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客座助理教授
作者简介
黄沐恩,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恒生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助理教授、大中华研究中心副总监。
前言
如果理性与欲望各自代表人性光明和黑暗的一面,那么黑白之间那一大片灰色地带,便是人的情绪。攀登一座山,与好友对酒当歌,错过了一段爱情,等待日出降临,做了无可挽救的错事……无论我们有怎样的经历,如果其中缺少了喜怒哀乐,一切皆淡然无味。然而身陷其中的,又恨那火一般的哀痛、愤恨、忧惧、歉疚深入骨髓,久久挥之不去。我们对情绪所知甚少,但谈到自己的情绪时,我们都自认是专家,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感受。我们既埋怨别人感情泛滥,又痛恨别人冷酷无情,仿佛世上有一把尺测量每一种情绪的分量。在理性与欲望之间的情绪,可怕的迷人,迷人的可怕。情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时候情绪毫无来由地说来便来,就算理智上知道情绪会带来许多坏处,它还是驱之不散,仿佛它是我们身体的一种预设反应,像刀割会痛、羽毛搔脚底会痒一样不由自主,不受理性控制。有时情绪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依我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种种价值观的反省,可以发现情绪背后具有一系列的信念与判断。它就像一个认知的过程一般,具有丰富的内涵,不为人类以外的任何动物拥有。有时情绪像一套全人类通用的程序,在我们出生以前,已完整地写在我们的基因中,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一套情绪,不会因性别、种族或国籍而有所不同。有时情绪却像后天加工成的产品,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教育会塑造出不能互相比拟的情绪:我的快乐不同于你的快乐,你的哀愁不同于我的哀愁,在人与人之间,情绪成为一道屏障,而非沟通的桥梁。我们要问的是,情绪到底是一种身体反应,还是一个认知过程?它是生而有之,人类所共有,还是由社会建构而成,由不同文化独占的产物?本书旨在回答以上问题,寻找情绪之为情绪的本质。现有的情绪研究大多如瞎子摸象,每每把握情绪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整体的复杂性。此书以哲学研究为骨干,说明情绪既具有身体性的一面,亦具有理性的一面。两者在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建立一层又一层的交互关系,从而形成情绪的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笔者以欧美情绪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作为证据,支持上述总的观点,再辅以东方与西方的一些经典文学、音乐、绘画、电影作为旁证。这些文艺作品虽然不能像科学研究那样提供客观的证据,但它们往往以独到而深刻的视角反映出人的情绪的多面性,对我们了解情绪有莫大的帮助。本书共有九章,读者可视其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第一章是引子,以爱为例子,说明了解情绪的本质对于我们认识情绪各种看似矛盾的特质的重要性。第二、第三章以愤怒和悲伤为例,说明情绪的理性成分,以情绪包含的各种认知活动,解释情绪的丰富内涵和深度,并提出一些无法被这些认知活动解释的行为倾向。第四、第五章以忌妒和恐惧为例,说明情绪的身体性,以情绪在进化中保留下来的生理反应,解释情绪何以经常不受控地驱使我们做出种种意想不到的行为,以及这些反应在什么情况下会被理性改变。第六、第七、第八章,我们以恶心、Fago、Amae、羞耻和罪疚为例,透过分析“情绪是生而有之还是后天习得”这个问题,来察看情绪中的身体性和理性的关系。第六章以基本情绪论为基础,提出支持情绪为天生的种种证据;第七章则以社会建构论为基础,说明社会文化如何塑造出一时一地的独特情绪;第八章综合前两章内容,说明情绪的先天基因与后天文化因素如何互相影响,使得情绪的先天与后天因素在发展中不断改变。第九章以快乐为例子,说明兼具身体性与理性的情绪特质。后以幸福为例,探讨一种以情绪为情绪的后设情绪,看看不同情绪如何共同构成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为本书的综论。本书各章同时可视为独立的内容,读者如果只对某一种情绪感兴趣,可以挑选相关章节阅读。以下是本书各章的分论。第一章,从爱慕谈起,从哲学之父柏拉图(Plato)和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了解何谓理想的爱,思考“爱什么”和“如何爱”哪个问题比较重要,以及理想的爱为何在现实中极难出现。从爱的矛盾中,我们看到理解爱的本质对于回答这些问题的重要性。第二章,罗马斯多葛学派代表塞涅卡(Seneca)向我们解释何以愤怒永远是不理性的情绪,存在主义大师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情绪具有一种实用理性:一种魔幻地改变世界的能力。后,人类学家布丽格斯(Jean Briggs)带领我们观察一个没有愤怒的民族——因纽特族(Inuits),看看他们是否因为没有愤怒而变得和平。第三章,美国当代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用认知情绪理论(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分析悲伤中的理性成分,我们以库伯勒-罗丝模型(Kübler-Ross model)的悲伤五阶段论(否认、愤怒、谈判、抑郁、接受)以及认知心理学关于悲伤对我们思考模式的影响研究,来印证纳斯鲍姆的观点。第四章,主要探讨忌妒这一种复合情绪,看看它是怎样由不同的判断复合而成的。从哲学家莱拉·托夫-鲁奇(Leila Tov-Ruach)指出的忌妒的自毁倾向,以及进化心理学指出的男女忌妒的行为之别,我们发现,单凭情绪中的理性成分,无法理解忌妒的复杂性。第五章,从著名的拉扎勒斯-扎荣茨辩论(Lazarus-Zajonc debate)谈起,探索恐惧的出现是否必须经由思考引发。我们以生活与实验中种种不经思考而产生的恐惧作为案例,说明恐惧原始而天生的一面。之后,让我们仔细阅读150年前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的著作《人类与动物的感情表达》,看看他怎样解释不经思考而生起的恐惧反应的演化过程。第六章,因发现人类微表情(micro-expression)而著称的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以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土著经年相处搜集得来的证据,提出了基本情绪论(basic emotion theory)。我们从中看到,恶心作为一种基本情绪,以种种不洁之物作为对象,依照传染和相似的进化法则,普遍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然而,道德恶心的存在,却使人意识到艾克曼的理论限制。第七章,从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 theory)出发,探讨是否存在一些不能为别的文化所理解的情绪,案例包括南太平洋伊法鲁克族(Ifaluk)的Fago情绪和日本的Amae情绪。民族心理学家凯瑟琳·鲁兹(Catherine Lutz)和土居健郎(Takeo Doi),为我们解释了这两种情绪的文化源起和特殊社会功能。第八章,主要探索羞愧这种以自我为对象的道德情绪是怎样形成的。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在《菊与刀》中提出了耻文化与罪文化这一组概念,解释人类如何从羞愧发展出羞耻和罪疚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然而,模因理论(meme theory)却指出,随着文明的互相影响,我们终将回到耻罪交缠的状态。第九章,我们将审视快乐的本质。快乐水车论(hedonic treadmill)认为由欲望满足而生的快乐难以长久维持,那么,透过发挥我们的理性能力而生起的快乐,是不是更可靠的快乐来源?后,我们要问,快乐的累积是否能带给人幸福?幸福作为一种后设情绪,与其他情绪存在怎样的关系?本书各章虽然以个别的情绪为主题,但每一章的问题皆可贯穿其他章节。例如,在第三章,我们探讨悲伤的发展过程,读者可以追问,其他情绪诸如羞耻和爱也有类似的发展过程吗?若有,它们是不是受到同样的因素影响?在第五章,我们探讨恐惧难以被驾驭的原因,读者可以进一步追问,忌妒或愤怒之所以难以被控制,是否基于同样的原因?在第六章,我们以面部表情证明恶心是一种基本情绪,读者可以问,还有别的基本情绪吗?若有,普遍的面部表情是否可以作为证据?由于篇幅所限,笔者无法一一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建议读者可以视每一章探讨的情绪为该章主题探讨的一个例子,看看套入其他情绪会衍生何种新的理解。本书名曰“情动于中”,出自《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又云:“发乎情,止乎礼仪。”这句话道出了情绪不能自已的身体性与自主的理性的互动关系,正好与本书主旨相符。特别鸣谢王伟雄教授赐题。
目录
“通识教育丛书”总序序一序二序三前言谢辞第一章 情为何物引言第一节 爱的对象1 —柏拉图《会饮篇》2 —爱是对永恒的美的追求3 —米兰·昆德拉《宴饮篇》第二节 爱的艺术1 —被看轻的爱2 —存在的孤独感3 —成熟的爱与不成熟的爱第三节 “如何爱”还是“爱谁”?1 —人工智能的爱2 —弗洛姆式恋爱的限制3 —爱的两难小结第二章 怒不可遏引言第一节 愤怒出于无知1 —愤怒作为一种判断2 —愤怒是对自身与世界的误解第二节 愤怒之用1 —愤怒的工具价值2 —愤怒的魔法附录 愤怒以外的魔幻转变第三节 没有愤怒的民族1 —因纽特族2 —处理冲突的方法3 —没有愤怒=没有冲突?小结第三章 悲痛莫名引言第一节 悲伤的本质1 —悲伤的四种特质2—认知情绪论第二节 悲伤的起承转合1 —序列检测模型2 —库伯勒-罗丝模型3 —《宠儿》第三节 悲伤的思考模式1 —蛮不讲理2 —悲观3 —恶性循环小结第四章 醋海翻波引言第一节 忌妒的认知结构1 —忌妒作为一种复合情绪2 —忌妒与羡慕3 —复合情绪论第二节 忌妒的行为倾向1 —自毁倾向2 —忌妒的起源3 —认知和视象化需要附录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第三节 忌妒的男女差异1 —男女大不同2 —进化心理学分析3 —忌妒在现代社会的演化小结第五章 毛骨悚然引言第一节 处变不惊1 —假如你没有身体2 —无所畏惧的战士第二节 不经思考的恐惧1 —来不及作判断时2 —失去判断能力时3 —判断没有危险时第三节 天择下的恐惧1 —恐惧的肉身2 —情绪表达三原则3 —恐惧的博弈游戏小结附录 为什么人会主动追求恐惧?第六章 泛恶欲吐引言第一节 基本情绪论1 —跨民族面部表情研究附录 艾克曼六种基本情绪的面部特征2 —后续研究第二节 恶心作为防御系统1 —身体感染2 —交感法则3 —灵魂感染附录 《奇迹男孩》第三节 道德恶心1 —位格感染2 —恶心作为一种道德标准3 —道德恶心的风险小结附录 《入殓师》与恶心的克服第七章 乡关何处引言第一节 情绪是不是一种社会建构?第二节 Fago1 — Fago是什么?2 — Fago不是什么?3 — Fago是怎样炼成的?4 — Fago是伊法鲁克族的独有情绪吗?第三节 依爱/Amae1 —什么是依爱/Amae?2 —依爱的形成3 —依爱丧失与日本少年问题4 — 依爱是日本独有的情绪吗?小结第八章 耻罪交缠引言第一节 自我意识情绪1 —婴儿的情绪发展2—概念自我与客观标准第二节 羞耻与罪疚1 —从《红字》说起2 —耻文化3 —罪文化第三节 耻罪交缠1 —耻中有罪,罪中有耻2 —模因小结第九章 安知鱼乐引言第一节 欲望的满足1 —快乐热点2 —愈富有,愈快乐?3 —快乐水车第二节 知性之乐1 —不做快乐的猪2 —审美的愉悦3 —幽默式快感4 —快乐水车下的知性之乐第三节 幸福之路1 —你快乐,但你幸福吗?2 —幸福作为一种后设情绪小结结语参考书目英文参考资料中文参考资料(按笔画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