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解MACD、KDJ、MA、CCI、BOLL、RSI、MTM、BIAS、SAR等9种技术指标的基本原理与买卖法则,并将技术指标分析与技术环境分析相结合,解决技术指标应用所存在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的问题,构建符合交易者自身交易风格和习惯的应用法则,从而在实战中稳定获利。
编辑推荐
详解MACD、KDJ、MA、CCI、BOLL、RSI、MTM、BIAS、SAR等9种技术指标的应用技巧,将技术指标分析与技术环境分析相结合,提高买卖点研判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金铁,独立交易者及自由撰稿人,早年曾任股票操盘手和技术顾问。 在二十余年的股票交易生涯中,以丰富的实盘经验提炼并总结出逃逸与回归理论、引力交易理论、重心分析法则、量能催化理论等,是技术实战和技术理论创新的践行者,并坚定地认为,只有不断思考、创新和蜕变的交易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获取盈利。 著有《均线核心技术》《K线图核心技术》《成交量核心技术》《盘口分时图核心技术》《主力行为分析核心技术》《短线追涨与低吸技术》《股票操作入门全攻略》等。
前言
对于技术指标的应用,我曾经历过从“痴迷”到“放弃”再到“重新发现”的过程。 初入股市时,对技术指标在内的各种技术分析方法充满好奇,于是如牛饮般吸纳了所有相关的技术知识。然而,大量的知识累积并未给实战带来积极变化,甚至还因为过度迷信技术指标发出的信号而造成重大的交易亏损。 技术指标显示后市大盘行情将要开始下跌,但实际上行情仍旧如火如荼地继续上涨;技术指标显示股价将展开新一轮主升行情,但迎来的却是破位下跌。诸如此类的失败案例,让我一度放弃了对技术指标的关注,弃之如敝屣。 2001年的大熊市教育了很多人,其中就包括我。熊市下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漫长到足以让人对股市彻底失去信心,或者让人重新发现股市,认识股市。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技术指标能够显示出与当前行情运行方向截然不同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非常细微而且并不稳定,但是长期追踪观察下去,却让我重新发现、理解、认识了技术指标。 没有任何技术指标能够百分之百准确地告诉你应该买入或者应该卖出,技术指标只是一种技术工具,它发出的信号需要交易者结合技术环境作出后的判断。就像钳子、螺丝刀这些工具一样,用在适合的地方才能够发挥作用。用螺丝刀去绣花,不管你多么用心和刻苦,都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世上没有不管用的工具,只有不会使用工具的人,我曾经就是那个不会使用工具的人。曾经以为应用技术指标,就是按照它发出的信号买入或者卖出,全然不顾当时行情所处的阶段等技术环境因素,以及是否符合自己的交易风格,所以屡屡遭遇交易失利也就不可避免。 布林线指标发明人约翰·布林格曾说:“没有一套技术分析系统能自始至终地发挥作用。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任何分析体系都有它的时效性和地域性。现在有效的分析系统,过一段时间就可能失效。在这个市场中很有效的分析系统,一旦放在另一个市场中,也许就不适用了。” 也就是说,技术指标的应用存在适用性和局限性的问题,这也是单一技术分析工具必然具有的缺陷,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技术环境分析。关于技术环境分析,本次修订版中会有详细的阐述。 应用技术指标时,还有一个要点,就是要符合交易者自身的交易风格和交易习惯。短线交易者与中长线交易者对于技术指标的要求是不同的,“看短做长,看长做短”,随意改变初衷,交易思想不统一,都可能让交易出问题。 交易者还必须把技术指标变成如同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样。无论发明者为技术指标设定了什么样的规则,交易者都必须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诠释,即便结果与发明者的规则相悖。实战中能够稳定盈利的规则,才是好、有效的规则。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技术分析手段,可以只依靠简单套用而不需要思考和理解,就能在交易市场上长久稳定地获利。交易市场是人与人之间智慧博弈的角斗场,赢家永远是勤于思考、善于辩证看待问题的人。 本书首版写于数年前,现在推出修订版,一是因为之前的版本早已售罄,但读者仍有需求;二是首版部分内容与当前行情运行特点存在一定的脱节,重印的话,实在是对不起读者,所以进行修订增补。 修订过程中发现,之前的相关案例、图例以及文字表述,已经难过自己这一关,所以修订这本书,几乎等同于重新写过。但既然开始做了,遇到困难便不能退缩,那就安下心来,做一本让自己、让读者都满意的书。 本次修订版增补了新内容,对相关案例、图例进行了大幅更新,以求能够揭示出当前行情的新特质,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后,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在股票市场上一帆风顺,大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