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产品

    内容简介

    《以科技视角审视未来战争形态》是集体智慧的体现。上篇主要从与战争形态有关的概念入手,旨在弄清楚以科学技术为本源的相关活动与战争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总结提炼了战争形态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研究了科学技术影响战争形态的作用机理,以及科学技术与物化理论、认知理论和能量理论之间的关系。以科学技术及物化了的武器装备为划分标准,把人类战争历史划分为五次战争形态,并简要回顾了已经发生了的四次战争形态;尝试性地把信息化战争划分为前信息化战争和后信息化战争,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篇主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颠覆性技术,以及在其影响下战争形态如何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判断,这些新技术或概念一定会对未来战争形态有重要的、革命性的影响。最后在国内专家提出的有关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战争形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判断,并就新一轮军事革命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对策。书中有些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因此重申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描述和判断不是结论性的,主要目的是激发思考、集思广益。

    前言

    战争形态是关于战争的整体性认识,是人类战争发展客观规律的具体表现,也是人们认识战争的科学方法和重要手段。历史上,军事强国未能利用意义重大的技术革命,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的例子屡见不鲜:蒙古人错过了黑火药革命;土耳其人和印度人错过了工业革命;法国人和英国人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部分;苏联人错过了信息革命。而掌握了最新技术并研发新型武器,同时进行军事理论创新的国家则成为国际体系中的军事强国。 荷兰海牙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蒂姆·斯维斯,组织了来自美国、中国、荷兰、乌克兰、黎巴嫩等国的研究人员,进行了未来战争形态的跨语境研究课题,提出了15个影响未来战争的主要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给出各种影响因素在各语种文献中重要性的相对排名。以军事技术性质为例,美、英国家认为军事技术性质是影响未来战争形态的最重要因素(排名第一);俄罗斯认为其重要性排名第三(在俄语文献中,全球化和战略资源分布比军事技术性质更能影响未来战争形态);相比之下,中国认为军事技术性质的重要性排名第六。排名能说明一定问题,但不是绝对的,如果说过去“中国最不认可军事技术性质的重要性”,但现在绝对不是,我们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高低或者国家实力的强弱会决定性地影响未来安全环境和战争形态。 必须承认,过去我们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忧患意识还没有达到“战争迫在眉睫、可能战败亡国”的深刻程度,还没有达到对未来战争变幻莫测、难以度量的认知高度。战争准备如果没有方向、没有路径,那么“越过山丘,将发现无人等候”,不会打赢未来战争;如果思维停留在过去,枪口瞄准的还是半机械化、机械化的靶标,那么军事斗争准备永远搭不上信息化战争、智能化战争的“客船”。只有站在时代巅峰思考未来战争,才能使军事斗争准备的坐标更加清晰,才能预先研判“与谁打仗”“打什么仗”“在哪里打”“怎样打仗”等问题。一个国家、军队要适应未来战争,往往要准备几十年,稍有疏忽怠慢,就要落后挨打,甚至万劫不复,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风起云涌,世界大国军事竞争日益激烈,战争空间不断拓展,战争制胜机理深度变化,新型作战样式不断涌现,战争形态加速演变。苏联军事家奥尔加科夫曾说:“战争史和军事学术史证明,对军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首先是当时所达到的生产力水平。同时,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变化对军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武器在质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武装斗争方法的不断改进,将促使发生深刻的、真正革命性的军事变化。”无论从物理学意义,还是社会学意义来讲,认识任何事物都需要视角,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以丰富的视角去观察复杂事物,才会形成更为全面、更符合实际的认识。战争形态是科学技术、武器装备、作战方式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争因其某些方面的特征呈现出不同形态,如组织形态、技术形态、空间形态和时间形态等,这些形态分别是战争的不同侧面,共同构成战争的完整形态。对战争形态的正确认识需要多视角,以科技视角透视战争形态演变,可增强战争准备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增加国防与军队建设的科学性。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体现。由路建功负责结构设计,并组织全书纲目编写,路建功、刘巧玲、赵征宇、邓海琴、彭辉琼、刘嘉负责上篇的撰写工作;路建功、涂国勇、熊杨、刘兴威、朱明明、刘巧玲、徐强、吴威负责下篇的撰写工作。上篇主要从与战争形态有关的概念入手,旨在弄清楚以科学技术为本源的相关活动与战争形态之间的紧密关系,总结提炼了战争形态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研究了科学技术影响战争形态的作用机理,以及科学技术与物化理论、认知理论和能量理论之间的关系。以科学技术及物化了的武器装备为划分标准,把人类战争历史划分为五次战争形态,并简要回顾了已经发生了的四次战争形态;尝试性地把信息化战争划分为前信息化战争和后信息化战争,这一观点正确与否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篇主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新颠覆性技术,以及在其影响下战争形态如何变化进行研究。可以判断,这些新技术或概念一定会对未来战争形态有重要的、革命性的影响。最后在国内专家提出的有关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对未来战争、战争形态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判断,并就新一轮军事革命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对策。书中有些观点仅代表一家之言,因此重申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描述和判断不是结论性的,主要目的是激发思考、集思广益。 前人的肩膀宽阔厚实。“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踮起脚尖,才能摸到上帝的脚。”以科技的视角研究战争形态并非新鲜话题,但又是一个严肃深刻的题目。国内外研究战争形态的学者算不上如云,但也不是少数,既有学富五车的“泰斗式”前者,也有初生牛犊的“学语式”后者,既有资深院士,也有莘莘学子。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借鉴了大量中外关于科学技术、战争、战争形态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些研究成果在书中进行了原始引用,在此对引用和参考文献涉及的诸多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集众家之长方能知行。战争形态理论性极强,理论功底较弱者如临深渊。研究它并不是寻找“灵丹妙药”,也不是试图解决战争所有“疑难杂症”,但它是值得进行系统性梳理的事情。本着“保留最后一颗花生米,不至于使自己喝迷糊”的心态,“马后炮”的言论多,建设性的观点少;引用已有观点的言论多,原创性的成果少;泛泛而谈的套话多,鞭辟入里的灼见少,着实有“小巫见大巫”之嫌。在本书成稿过程中,谌廷政博士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体部给予的大力支持。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及错误之处,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恳请前辈及同行批评指正。

    目录

    上篇 第1章 基本概念 1.1 科学技术与科技革命 1.1.1 科学技术 1.1.2 科技革命 1.1.3 产业革命 1.2 军事技术与军事变革 1.2.1 军事技术 1.2.2 军事革命 1.2.3 军事变革 1.3 战争本质及战争属性 1.3.1 战争性质 1.3.2 战争属性 1.3.3 诱发因素 1.3.4 决定因素 第2意 战争形态构成要素及影响因素 2.1 战争形态的研究情况 2.1.1 战争形态概念内涵 2.1.2 国内外研究的情况 2.2 战争形态的构成要素 2.2.1 武器装备 2.2.2 军事理论 2.2.3 组织形态 2.3 战争形态的基本划分 2.3.1 斯里普琴科的观点 2.3.2 钱学森的主要观点 2.3.3 战争形态几点认识 2.4 战争形态的影响因素 2.4.1 科学技术 2.4.2 政治因素 2.4.3 社会经济 2.4.4 军事理论 2.4.5 组织形态 2.5 战争形态演变的特点 第3章 科学技术对战争形态作用的基本理论 3.1 物化理论 3.1.1 庄子的物化论 3.1.2 卢卡奇物化论 3.1.3 科技物化机理 3.2 认知理论 3.2.1 认知域的概念特征 3.2.2 认知域的形成过程 3.2.3 认知域与其他领域 3.2.4 认知域与战争形态 3.3 能量理论 3.3.1 技术赋能 3.3.2 网络聚能 3.3.3 能量释放 第4章 科学技术对战争形态演变的主导作用 4.1 科学技术对军队人员的作用 4.2 科学技术对武器装备的作用 4.2.1 对武器装备的物化作用 4.2.2 对主体功能的拓展作用 ……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