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延续《太空对接故事》第一部的时间轴,叙述了苏联航天自1975年至21世纪初的发展历程。以苏联解体为分界线,将这一时期的历史分为两个重要时期,即1975—1991年苏联航天的低迷阶段和1992年至21世纪初的俄罗斯航天发展阶段。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苏联/俄罗斯航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大事件,包括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与试验,“和平号”空间站的组建和陨落,以及俄罗斯与欧美国家在国际空间站等项目上开展的航天合作。此外,作者还详细叙述了自己参与的一系列重要航天研制工作,包括六自由度综合试验台、新型对接机构APAS89、转位机构和太空机械臂、多次可展太阳电池阵,以及作者认为“最具传奇色彩”的太阳帆项目等。在回顾科研历程的同时,作者也阐述了自己对于苏联/俄罗斯航天科技发展的感想和观点,总结了苏联政治解体和变革对于航天工业整体以及科技工作者个人命运的影响。
编辑推荐
本书故事性、趣味性强,作者以亲历者的视角,记录了苏联/俄罗斯航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大事件,包括苏联“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研制与试验,“和平号”空间站的组建和陨落,以及俄罗斯与欧美国家在国际空间站等项目上开展的航天合作。本书作者结合苏联解体的历史大背景,阐述了自己对于苏联/俄罗斯航天科技发展的感想和观点,具有浓厚的个人传奇色彩。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谢拉苗尼科夫,世界太空对接奠基人,俄罗斯航天界领军人物,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 译者方吉士(1936-2015),研究员,五十年代留苏归国专家,在航天系统工作数十年,对俄合作期间与原著作者相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译者冯蕊,高级工程师,原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翻译,曾公派留学于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从事对俄合作和俄语翻泽工作多年。
前言
编 者 的 话 时刻绷紧着神经你们手中的这本书是我父亲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谢拉苗尼科夫于2003年出版的《太空对接故事》第一部的后续。非常遗憾的是,他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2006年9月19日,这位才华横溢、涉猎广泛、蜚声海外、广受爱戴的杰出科学家和设计师与世长辞。 作为他的孩子,我决定延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并出版他剩余的手稿。目前这本书的编辑和插图,部分由作者本人设计,部分由编辑编写。《太空对接故事》第二部的目录已经在第一部中公布过,内容基本不变。 自本书编写开始到世纪之交创作完成,期间发生的许多事件父亲都尽力写入书中。 在他2006年的日记中我找到这样的记录:“他们诚挚地建议我出版第二部,可以把当今的事件都纳入这个续集。”可惜的是,现实破坏了计划:我们在便携式电脑中只找到两段故事的电子文档,父亲一直携带这台电脑,不分昼夜,尤其是在被失眠困扰的那段时间。这两个故事分别是5.8节“混合式飞船”和5.9节“国际空间站的周边环境”。正如你们所见, 两个故事编入了作者称之为“未完待续,后20年的起点”的第5章。唉,这个名称意义深远。 《太空对接故事》第二部开篇就介绍了现代宇航事业导师谢尔盖·巴甫洛维奇·科罗廖夫先生。我的父亲自1956年4月10日入职第一特种设计局起就在他手下工作, 开篇文章是作为绪论来写的。可惜的是,即使日夜笔耕不辍,父亲最终也没有完稿。很多内容还都只是初稿,碎片化的记录,替作者写完他想告诉我们的内容已经不可能了。我们决定以原文形式呈现出来。而且这些碎片化的评论,在我看来,对于充分理解父亲的用意也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让您更了解作者的思路。所以准确地说,这里是102个对接故事,不是100个,加上2个补充故事以及献给科罗廖夫诞辰100周年的故事“科罗廖夫的学术遗产”, 按照现在的用语,这简直是给读者的一份大礼。 我想,需要一些注解才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首先,建议各位调整时间轴:很多事件父亲写于20世纪90年代末,并以当时的立场进行评价。其次,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作者的想法和观点发生了变化,在某些情况下也确实改变了。我故意未调整文本内容,是不希望破坏整体风格和思维逻辑,也不想用本书写作时间的特征或作者后来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来分散读者的注意力。特此说明。 本书主要写于“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很多故事也是基于那个时代的观点而写的,父亲来不及用21世纪的视角对那些文字进行编辑修改。或许,父亲也无意这样做,就像他说过的,他不打算将这部作品作为终结篇,而是准备在下一部书中描述当今的事件。关于这一点,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在我撰写本书最后章节的时候,我们为‘和平号’空间站的抗争进入了决定性阶段,可以说,全世界都在为‘和平’抗争。” 后面发生的事件可能会改变几个故事的方向。比如“去科学院”(3.24节)中记叙了父亲不止一次参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随后发生了许多有趣甚至扑朔迷离的选举故事,可谓一波三折。今天要说的是,2006年5月,父亲终于入选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这是他生前获得的最大褒奖,是对他在技术进步和宇宙开发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肯定。 有一些荣誉是在父亲死后才授予的,这的确令人悲伤,但同时也令人欣慰,因为追封的荣誉充分证明了他的学术工作和他所创造的丰功伟绩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埋没,而是将被我们一直铭记,铭记他和他的付出。 空间安全国际奖章其中有一项荣誉父亲特别珍视:由空间安全国际协会授予他的“太空运行机构安全保障奖”, 以此奖励他开发和设计的空间机器人的技术没有瑕疵。在阅读手稿时,父亲的同事不止一次提醒我说其中提供的统计数据已过时不准确了。比如,目前俄罗斯飞船对接次数已达300次,更不用说美国航天器也有30多次对接了,其中用到的对接系统,正是在父亲的领导下研制的! 或许我们的祖国真是缺少先知,匪夷所思但确是事实:对我父亲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的贡献,在国外似乎比在国内更早、父亲的这张照片是他妻子斯维特兰娜最喜欢的。 拍摄于勃朗峰,他们曾一起去那里旅行 更多地得到承认。关于这一点作者也在书中写过,甚至他的去世也没有改变这一事实:美国的《华盛顿邮报》为他刊登了整整一版的详尽的讣告(这点真是有趣)。后续这个讣告由许多著名出版物转载,比如英国的《每日电讯报》,然后一些俄罗斯报纸才从美国人那里得知自己同胞的死讯。 这里适合提及一些入选科学院的轶事。在第3.6节“理论基础”中 ,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谢尔盖维奇·克列斯尼科夫——爸爸的终生工作伙伴,在1979年论文答辩后第一个给他打电话,告知父亲已经成功通过最后的答辩,获得了最高委员会的认证。巧合的是,他也是2006年第一个通知父亲成为科学院通讯院士的专家。 这份殊荣让经历一场大病的父亲甚为宽慰。父亲总爱说,情绪因素与身体状况息息相关,就像宇宙中的三体。病愈后的他神采奕奕地走进科学院大楼参加入选接见,在楼梯上他遇到了“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公司前任总裁尤里·巴甫洛维奇·谢苗诺夫。作为《太空对接故事》这本书的作者,父亲几乎一生都在这个国内首屈一指的航天企业工作。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祝贺,但谢苗诺夫却突然说:“不管怎么说,弗拉基米尔,在‘旗帜2号’失败后,我不应该那么严厉。”无语…… 和爸爸在纽约,1992年 还有很多值得一提的事,父亲总说:“生命不会重来,真理往往在黑暗中才会被发现。”在第3.14节“建设家园,建设太空”中,父亲曾经描写过别墅温室的航天结构,在这里我只想特别提一下这个故事的意外后续。在父亲和我们亲爱的母亲斯维特兰娜·伊里依尼齐娜·谢拉苗尼科娃去世后,这个纯地面建筑所具有的航天结构意外地得到了园艺研究所专业园艺师的盛赞,她帮助我们原封不动地保留了父母留在“轨道”上的别墅。在她专业的眼光看来,不管太阳移动到天空的任何位置,这个“green house”(在英语国家,温室被称为“绿屋”)全天候都能沐浴在阳光下。这个设计就来自太阳帆的制造经验! 我们永远铭记这样的他 应当承认,是否可以对这本书进行完整的编辑我有所怀疑。我从事的领域是人文科学,对航天科技了解不深,但整本书主要是怀念那些从事航天科技的人们。激励我的不仅仅是作为女儿的责任,同时我也是书中很多事件的直接亲历者,而我们谢拉苗尼科夫家的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同心同德。所以我字斟句酌,并且也期望每个文学和科学编辑能够对本书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正。 另外,我选择弗拉基米尔·维索斯基的诗作为题诗也并非无缘无故,这些诗句也出现在爸爸的日记中,并认为他们和自己非常吻合。此外,父亲也非常欣赏维索斯基,我曾经饶有趣味地读到过这样的描述:越是深入了解维索斯基,越是能感到他的作品如此巧妙地渗透了我们人性的各个方面,影响了感知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渗透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个角落。事实上西方了解他的人并不多,毕竟我们孤独的吟游诗人、艺术家和全民偶像,不会像披头士乐队那样个性独特且广受欢迎。 最后我想感谢那些帮助出版本书的人,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保留爸爸的回忆。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那些真正的挚友都在帮助编辑挑选照片并出版此书。真心感谢你们,我的朋友和同志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努力,这本个人回忆录才得以成功问世! 叶卡捷琳娜·弗拉基米洛夫娜·谢拉苗尼科娃
目录
目录 科罗廖夫的学术遗产1第3章停滞期41 3.1引言:损失了20年?43 3.2确保长期在轨飞行48 3.3六自由度综合试验台58 3.4“礼炮航天飞机”:再次对接?67 3.5“礼炮6号”:艰难的、近乎危急的开端70 3.6理论基础78 3.7教授84 3.8著书之年92 3.9“暴风雪号”——苏联航天飞机97 3.10太空机器人技术108 3.11“和平号”空间站:太空时代的神话118 3.12“量子”舱:对接——永远是大事130 3.13再次走出国门142 3.14建设家园,建设太空149 3.15多次可展太阳电池阵:超出视野的庞然大物164 3.16转位对接,如同钟表机构176 3.17太空吊车184 3.18航天器的概念190 3.19接触赫尔墨斯198 3.20又见APAS204 3.21去西班牙211 3.22广告——贸易的助推器219 3.23“能源”科研生产联合体总裁——谢苗诺夫225 3.24去科学院233 3.25CNN, 航天与商业240 3.26500年之后:扬起太阳帆,飞向“新世界”244 3.27“政变前后的苏联航天”272第4章20年后:“和平号”与航天飞机279 4.1引言:进一步,退两步,新思维281 4.2APAS,再度促成国际合作290 4.31992年夏:NASA与洛克威尔公司到访296 4.4试金石:在“锥体”试验台上302 4.5技术任务书技术建议书合同309 4.6内部接口316 4.7新项目启动321 4.820年后:1993年秋327 4.9国际空间站的“改造”333 4.10老办法尚未过时342 4.111994年:拜科努尔及其他347 4.12“和平号”“航天飞机”:确保多次飞行355 4.1320年后:1994年的炎炎夏日362 4.14汽车——奢侈品、代步工具和其他371 4.15跨入1995年379 4.1620年后:造访加利福尼亚和佛罗里达385 4.17“再来一杯?”395 4.18“端到端”试验401 4.19再去休斯敦?408 4.201995年的5—6月:重构413 4.2120年后:新使命424 4.22飞行之后433 4.23STS74:第二个国际任务441 4.24另外七次对接和其他事件448第5章未完待续,后20年的起点455 5.1最后的引言:世纪之交,矛盾的统一和对立457 5.21997年的“和平号”464 5.3只谈国际空间站:1995—1997年475 5.4混合策略484 5.5在轨的国际空间站:“非我们”时代的开始488 5.6第三个天体497 5.7绝唱:我们的“和平”终结了吗?507 5.8混合式飞船511 5.9国际空间站的周边环境522尾声533 回首往事:科学家、政治家和设计师的天分535 时事:一代人的演出?539 俄罗斯,你的归宿在哪里?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