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产品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航天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内,以“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为研究框架,在宏观层面回顾航天历程、对比中外异同;在微观层面选取典型案例、探讨具体问题。本书深入阐发了中国航天建构路径的形成、发展与方向,着力呈现了中国航天在“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中的自主性、建构性和自觉性,并展望了中国建设航天强国的美好前景。本书可为航天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航天爱好者航天、了解航天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简介

    张国航,哲学博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高级政工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航天体制、航天精神、航天科技与社会等。

    前言

    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科技领域和主导技术之一,在科技、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深远影响。航天活动具有成本高、挑战多、风险大、周期长等特点,需要依靠复杂的社会化活动以及体制的保障与支撑才能开展。航天的科研生产和工程活动,既需要人的智力的密集投入,又需要在把握航天科技理论与规律的基础上,配备大量的资源与设施。两者按照一定的模式实现系统化整合,即为航天体制的建构过程。不同国家的航天技术路线、体制机制各有差异,这是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过程与结果。中国航天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跻身航天大国行列。纵观国际航天和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航天体制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被视作中国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有力增强了中国的民族凝聚力与综合国力。然而,就中国航天在技术路线、体制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差异性,以及中国航天在体制上的整体特殊性而言,目前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书将航天纳入科学社会学与科学人类学的范畴,尝试以人理与物理的交叉互动为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及其体制展开探索与研究。航天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航天事业是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发展呈现,中国航天事业是人类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章概要地描述了人类开拓太空的历程。以1903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液体火箭推进的理论设想为起点,人类探索外层空间、开展航天活动由空想迈入理论阶段;以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颗人造地球卫星为标志,人类正式进入太空时代,美苏争霸加剧太空军事化,航天科技也取得长足进步;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落幕,国际航天自此进入多极化发展阶段。中国航天自1956年起步,目前已大抵走完4个阶段,分别解决了:导弹研制、卫星上天的问题;运载提升、卫星应用的问题;工程能力全面提升的问题;成为航天大国的问题。目前,中国正向着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快速迈进。第二章简要梳理了世界主要航天国家或地区,包括美国、苏联/俄罗斯、西欧、日本、印度、巴西等的航天体制的路径之别,介绍了中国航天体制在独立自主发展中的演化。中国航天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发展战略、体制结构、重要项目等由中央决策,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与重要的社会影响;航天工业部门经历了从多部门协调到统一领导、从军队编制到集体转业、从国家部委到大型航天科技企业的体制演化历程;工程系统以矩阵式结构存在,结合了以研究院及所、厂的科技研发能力为支撑的大协作配套体系和由“两条指挥线”构筑的型号研制管理模式。总体而言,各国航天体制路径的差异,都是人理与物理交叉在一起,互相作用、持续演化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人理与物理的交叉互动,航天体制在体制结构、支配规律、发展格局等层面呈现出普遍的对立统一关系,即多重二元性。中国的航天体制植根于中国土壤,具有独特的演化历程,呈现出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特点,并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第三章、第四章基于对中国航天的核心研制单位之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分析研究,对中国航天体制的建构路径的具体脉络进行梳理,展现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联结框架与组织形态。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钱学森,他所提倡的系统工程方法在“两弹一星”及后续国防尖端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有效验证,并在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强化,实现了由系统工程观到系统思维的进阶演化,广泛应用于战略谋划、科研生产、经营发展、综合管理等方面。第三章在介绍五院环境场所的基础上,从五院的科研生产活动、质量管理、管理协作等方面对系统工程的运用与实践进行了描述。系统工程在中国航天体制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联结框架。五院与外界存在清晰的边界,边界内的共同体呈现出“半闭合”的特征,尤其是在“人”的层面。这种“半闭合”的特征是人理与物理的交叉互动经组织化后呈现的形态,一方面体现为共同体与外界存在相对清晰的边界,甚至在共同体内部的组织与组织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业务与业务之间也存在次一级的亚边界;另一方面体现为共同体对外界的开放程度是相对有限的。第四章以此开篇,分析了共同体的凝聚机制、角色分工与创新实践,展现了共同体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扩散影响。在闭合与开放之间,既应适当开放,又应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稳中求进地维持某种平衡。“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近年来,航天梦已成为全体中国航天人共同的奋斗目标。建设航天强国,既要靠科技创新,也要靠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也是人理与物理实现有效交叉互动的推进方向。为此,第五章从三个方面做了分析介绍:一是把握国家的战略需要,包括政治与安全、经济与社会、外交与国际合作三个层面;二是把握领域发展动向;三是对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展望,包括社会文化趋势、生产要素调整、系统演化方向。以上三个方面都应作为制定和完善具体战略、规划和方案的依据,从而持续优化航天体制,终实现航天强国目标。

    目录

    导论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第二节 研究现状概述一、关于航天二、关于第三节 研究的框架:人理与物理的交叉互动一、关于“人理与物理”二、框架的逻辑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一章 航天事业: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发展呈现第一节 人类开拓太空的历程一、1903-1957年,航天成为现实二、1957-1991年,冷战时期的航天发展三、1991年至今,航天走向多极化第二节 中国的航天历程一、1956年10月-1970年4月,解决导弹研制、卫星上天的问题二、1970年4月-1984年4月,解决运载提升、卫星应用的问题三、1984年4月-1999年11月,解决工程能力全面提升的问题四、1999年11月-2013年12月,解决成为航天大国的问题五、自2014年1月以来,解决建设航天强国的问题第三节 走向太空的基本脉络第二章 航天路径: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演化历程第一节 航天的路径之别一、美国的航天二、从苏联到俄罗斯的航天三、西欧的航天四、其他国家的航天第二节 中国航天的演化一、始终受中二、工业部门持续变革三、工程系统深化发展第三节 航天的多重二元性一、结构的二元性二、支配逻辑的二元性三、发展格局的二元性第三章 系统工程: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联结框架第一节 位置与环境第二节 科研生产活动一、获得项目二、研制三、任第三节 与“失利”相处一、失利的发生逻辑二、应对失利的经历三、应对失利的对策四一步的探讨第四节 管理与协作一、“”系统的配合二、机关的作用三、在更大的系统之中第四章 半闭合共同体: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组织形态第一节 所谓“半闭合”第二节 共同体的凝聚一、新成员的加入二、科层结构三、认知与行为第三节 角色分工第四节 共享的文化一、航天“三大精神”二、共同体的文化认同三、文化的扩散第五节 创新的开展一、实施创新二、冲突与制约第六节 在闭合与开放之间一、对“半闭合”的评价二、开放的策略第五章 航天强国: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方向第一节 把握国家的战略需要一、政治与层面二、经济与社会层面三、外交与国际合作层面第二节 把握领域发展动向第三节 对人理与物理交叉互动的展望一、社会文化趋势二、生产要素调整三、系统演化方向结语参考文献附录 中国航天取得的部分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