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西方科学家如何从17世纪开始到21世纪初,通过天文观察及理论了解,逐步改变和深化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特别强调了科学家们对光和万有引力的探索所起的作用。用历史故事的方式,以时为经,以科学人物的逸事和贡献为纬,浅入深出,使读者通过趣味性阅读,增强对客观物理世界认识的力量,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近代的硬核宇宙概念。
编辑推荐
作者留美30多年,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文物理学博士,核聚变、空间等离子及微波物理专家。本书内容生动活泼,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主,贯穿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如何从模糊的概念开始,一步步地成为今天有鼻有眼的模样,成为一个被主流科学界接受的宇宙模型,同时满足读者对宇宙奥秘的好奇。书中对宇宙学中一些较晦涩的理论,作者博采各种名家论述,以浅白的语言、生动的例证,深入剖析了其中的奥秘,使读者读起来恍然大悟。书中所描述的众多科学家虽然出身各异,但通过自身努力,都成为一代学者,可作为青少年的励志榜样。
作者简介
曾镜涛,留美30多年,是核聚变、空间等离子及微波物理专家。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天文物理学博士,对宇宙大爆炸模型发展的关注从未停止。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授,从事大学教育工作15年,开设有宇宙天文学入门课 Space Time and Cosmos等课程。
前言
宇宙是什么样的?宇宙有多大?宇宙有起源吗?它是不是亘古不变的?又或是如何演化到如今这般状态?未来又会怎样演变?这些问题是每个人脑海中的谜团,也是塑造青少年世界观的重要环节,并将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都有过这种感叹。宇宙是否无穷无尽,古人不一定有答案,但人类的确很渺小。人生苦短,渺小而又短暂的人生,如何能认识庞大而又古老的宇宙?作为本书的一大特点,作者的重点不在于罗列大量的知识点,而是重点告诉青少年读者,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和积累下来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对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的介绍不足,是目前中国科学教育的短板。西方科学发源于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此拉开了西方科学革命的帷幕,此后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使西方文化产生一个大跃进。从1642年牛顿诞生,到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不过短短的200年光景,按照牛顿出生时的英国旧历法,牛顿生于1642年12月25日,但根据今天的历法来说,则是生于1643年1月4日。为了弥补其前身朱利安历法(Julian calendar)的不准确之处,公历(Gregorian calendar),我们今天使用的日历系统,于1582年由天主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颁布的教皇法令首次推出。经过三个多世纪,从1582年到1927年,公历才为所有国家采用。英国和它的殖民地花了将近200年的时间(1752年)才从朱利安历法改变为公历,因此在牛顿去世时(1727年),英国还没有改为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欧洲在这期间人才辈出,百花齐放,近代科学从此产生,西方列强开始称霸全球。同一时期,东方大清帝国的君臣上下,知识分子,还在做天朝大国的春秋大梦,盲目自大、闭关锁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错过了科技革命,东西方实力对比,此消彼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曾经科技文化领先世界几千年的中国,不得不面对几近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命运。这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牢记的。写作本书的目的是对这一段历史做系统性的梳理,重点放在近代天文学的发展上,特别聚焦在基础科学的进步是如何提升人类对宇宙认识的。作为一个案例,近代天文学的演进,可以使我们明白点点滴滴的知识,经过数百年时间积累下来,开始时看来无关宏旨,但是经过世代的沉淀,产生了从量到质的变化,后引起飞跃式的进步。作者写作本书的意图有两方面:一方面是以这一段历史为鉴,使国人知道科技的发展没有急功近利的捷径可走。当前中国科技要更上一层楼,正需要踏踏实实地重走这个厚积的过程,才可以把科技的发展建立在一个牢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希望本书也是一本高水平的宇宙天文学通俗科普读物。本书介绍西方科学家如何从17世纪开始到21世纪初,通过天文观察及理论了解,一步一步地改变和深化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特别强调科学家们对光和万有引力的探索所起的作用。用历史故事的方式,以时为经,以科学人物的逸事和贡献为纬,浅入深出,梳理清楚,使读者通过趣味性的阅读,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增强对客观物理世界认识的力量,在轻松的氛围中吸收近代的硬核宇宙概念,如四维时空、宇宙大爆炸、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等等。本书的读者对象为中等或以上学历,对天文、航天有兴趣的年轻人。书中所描述的众多科学家虽然出身各异,但通过自身努力,都成为一代学者,可作为青少年的励志榜样。如爱因斯坦,他不是传统教育下的好学生、尖子生、学霸,但他以创造性的思维,锲而不舍地攻克物理学中的难题,石破天惊地发展并完成相对论的理论研究,成为前无古人的物理与宇宙学大家。又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尽管他出身卑微,13岁便辍学,到书籍装订店当学徒,但他努力自学,终于被尊为电磁学大师,电磁学中的很多定律都是在法拉第实验中被发现的,引发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启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宇宙是奇妙的,它不可思议的地方是,人类居然可以用理性思维来理解它。贯穿本书的主题,是宇宙大爆炸理论如何从模糊的概念开始,一步步地成为今天有鼻子有眼的模样,成为一个被主流科学界接受的宇宙模型。作者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发现后不久即选择研习物理本科,正是被当时科学界的兴奋所感染。本科毕业后,作者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天文物理学博士,日后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进入宇宙学专业,但对宇宙大爆炸模型发展的关注,从来没有松懈下来。特别是在普林斯顿的一段日子,在师友交流讨论间,亲身感受大爆炸模型一线研究者的坚持与执着,他们的热情和毅力,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爆炸模型有今天的成就,实在是来之不易。这一段历史,是人类以理性逻辑思维来破解宇宙奥秘的一个典型例子。介绍这一段历史中大师们建模时的心路历程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可以作为科研人员解决其他问题的参考。作者留美30多年,是核聚变、空间等离子及微波物理的专家。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教授,从事大学教育工作长达15年。开设的宇宙天文学入门课 Space Time and Cosmos 也有十多年历史了,其内容生动活泼,以讲故事的形式为主,满足年轻学子对宇宙奥秘的好奇,深受欢迎。本书内容多基于此。所谓十年磨一剑,作者对有关的科学知识的介绍,是经过教室实践检验的,一些宇宙学中较艰辛的理论,如相对论的时空概念等,作者博采各种名家论述,以浅白的语言、生动的例证,浅入深出地剖析其中奥秘,使学子们闻之往往有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本书的覆盖面很广,每一章都有它的独立性,可以做选择性阅读。章与章间有一定的连贯性,前后呼应,覆盖了差不多400年的科学史,所以,为了适应更广泛读者的阅读水平,不得不对素材和内容有所取舍,不免有沧海遗珠之叹。一些相关高难度的题材不能做太专业的讨论,但有兴趣进一步探讨的读者,可以依从每章后所附的参考材料,按个人爱好做更深度的钻研。另一方面,鉴于近年来科幻和科学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在宇宙学领域,作为一本忠实的科普读物,我们坚持本书内容应该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知识。对一些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明的纯理论性臆测的猜想,如四维时空中的虫洞、时间旅行、多重宇宙,甚至是宇宙大爆炸早期的暴胀、超弦理论等话题,都不予讨论,目的是不想用猜测混淆当前的事实。本书承蒙中国科学院欧阳自远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陈炯林教授鼎力推荐,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郑永春博士的建议和多方帮忙下,申请获得航天科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对本书的出版,起了关键性作用,谨此衷心致谢。陈炯林教授是作者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学长,也是宇宙学大师,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布尔斯教授(Prof. James Peebles)的入室弟子,当年作者从陈教授处获知不少有关皮布尔斯教授的逸事,所以对这一段历史印象特别深刻,成为激发作者把这些故事汇编成书的动力。此外,作者启蒙老师、香港中文大学陈方正教授在百忙中抽空通读书稿,赐予许多宝贵意见,对此深深铭谢。最后,本书的出版,有赖于中国宇航出版社徐春梅、黄莘、赵宏颖等工作人员的热心支持,十分感谢。2021年6月30日于广东五桂山
目录
第一章 光的本质与牛顿物理学/ 1第 1 节 光能跑多快?伽利略,卡西尼,罗默/2第 2 节 从光到万有引力—胡克和牛顿的瑜亮之争/13第 3 节 光更像是波?惠更斯,菲涅尔/27第 4 节 不可见的光、电磁波—赫歇尔、法拉第和麦克斯韦的贡献/36第 5 节 本来无此物,何处寻“以太”?迈克尔逊与莫利的实验/46第二章 光、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57第 1 节 凯尔文勋爵的两朵“乌云”!/59第 2 节 骑在光波上的男孩 /66第 3 节 1905 年—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75第 4 节 扭曲的“时空”—广义相对论/87第 5 节 牛顿爵士,您的重力理论错了 ! /97第 6 节 爱因斯坦:我一生中的失误/107第三章 于无声处听惊雷—天文史上的颠覆性发现/ 117第 1 节 19 世纪的宇宙有多大?/118第 2 节 星云是什么 ?/126第 3 节 近代巨型望远镜的建造狂魔—黑尔/131第 4 节 夜空中的魔眼—变星/135第 5 节 天文学的摄影革命—哈佛天文台的妇女团队/140第 6 节 巨人天文学家—哈勃/149第 7 节 星光中的奥秘 /158第 8 节 哈勃定律—膨胀中的宇宙/168第四章 其小无内 ?—电子、质子、原子中的世界/ 183第 1 节 葡萄干布丁,还是微型太阳系?—原子的结构/184第 2 节 地狱之火—裂变核能的发现/196第 3 节 聚变—天上的火焰/200第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宇宙大爆炸/ 207第 1 节 初的 5 分钟—氦是怎样炼成的?/208第 2 节 大爆炸的余晖—宇宙微波背景辐射/213第 3 节 贝尔实验室与普林斯顿—寻找宇宙微波背景的竞赛 /220第 4 节 宇宙的婴儿照片—霍金:“本世纪重要的发现”(宇宙背景探索者卫星)/228第六章 暗物质,暗能量/ 237第 1 节 没有大爆炸的《创世记》,可能吗?/238第 2 节 暗物质—理论家的垃圾?还是上帝粒子?/243第 3 节 暗能量—量子世界中的“空即是色”?/251第 4 节 宇宙的旋律—微波背景辐射天空图中斑点的秘密/260第 5 节 宇宙简史/266结语:宏观、微观宇宙的大统一— “万物理论”与弦理论/ 269参考文献/ 277